概 况
栈桥有着100多年的历史,它身上既刻录了青岛的屈辱岁月,也记载了1949年后青岛的建设与发展。1891年,清政府下诏书在青岛(原称胶澳)建置。1892年,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,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,建了两座码头,其中一座就是现今的栈桥,总长200米,宽10米;另一座位于总兵衙门前方的“衙门桥”,长100米,宽6米,亦称“蜗牛桥”。这两座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,也是青岛港最早的码头建设。栈桥是当时唯一的一条海上“军火供给线”,也就是说,谁控制了栈桥,谁就控制了胶州湾。
当1897年,德军以演习为名,从青岛湾登陆,以武力占领青岛,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。1901年5月将桥身延长到350米,但仍为军用码头。1904年,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,栈桥逐渐失去了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,开始向游人开放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日本从崂山仰口登陆占领青岛后,正在这座桥上举行阅兵式,为此证明其对青岛享有“充分主权”。
1922年,青岛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后,中国水兵在此阅兵。1931年,南京国民政府出巨资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重建,桥身加长到440米,桥南端增建了半圆形的防浪堤,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谰阁。整个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。栈桥从此成为青岛第一景。1985年青岛市又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。1998年年底至1999年6月,市政府再次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。此次维修既达到防风浪、防腐蚀要求,保持了原有的风韵,使整个桥体焕发了青春。2001年,包括栈桥在内的海滨风景区,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风景区。
远处看栈桥像一条彩虹横卧在大海之中,尽头的“回谰阁”仿佛飘浮在大海之上,有“长虹远引”、“飞阁回谰”之美称。要领略栈桥的魅力,最好是沿着这条通往海中的桥走进去,可感受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大海环绕之中,可充分感受海的气息、碧波拍打着桥面,白云飘浮在蓝天,海鸥在海天间飞翔,游船在海浪中穿梭。这种美妙的感受,您只能在此时此地才能充分体味。在行进中可以看到岸边的绿树掩映、楼台辉映的美景,又是一幅充满浪漫欧陆风情的城市画卷,正如康有为先生所描写的:“碧海蓝天,红瓦绿树”,梁实秋的“观壮阔波澜,当大王之雄风。”
|